相較于自然生態系統,城市以人口、生產、生活等要素資源高度聚集為基本特征,是自然—社會—經濟相互依賴的復合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本身的整體性、人工性、復雜性、開放性和脆弱性特征,決定了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美麗城市建設任務具有艱巨性。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和人類高強度開發建設,城市人口規模日益膨脹,空間持續擴張,社會結構和生產生活生態關系的復雜程度不斷上升。因此,必須加強對城市生態系統的保護,解決其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建設人民滿意的高品質城市,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高品質城市生態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近年來,我國城市生態環境保護邁出了重大步伐,城市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生態環境質量和風險防控水平、復合生態系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轉變和顯著成效。
與此同時,當前我國城市仍然存在環境質量結構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要素化條塊化分割、生態空間破碎化嚴重、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信息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亟待構建等問題。此外,我國城市發展中出現的新變化也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對城市高品質生態環境產生了深層壓力。
一是中西部省會城市虹吸集聚發展與中小城市城鎮化“偽增長”現象突出,中小城市萎縮造成城鎮化進程相對滯后和結構性矛盾。二是“大城市病”愈發顯著,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滯后于城市建設,區域污染聯防聯控能力短板和建成區環境設施承載能力不足等問題隨之而來。三是城市間發展不平衡,給城市管理和生態環境治理帶來更大挑戰。
為提升城市高品質生態環境,強化城市生態韌性和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城市建設,筆者建議:
堅持統籌發展,重塑空間結構。以促進市域協調發展為基礎,突出生態環境稟賦特征,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統籌城市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優化城市內市、區、縣等空間格局,界定各自功能定位,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區域多贏,實現大、中、小城市共容式發展。
堅持高位謀劃,強化協同增效。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加快出臺新時期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指導意見,建立生態環境治理和城市發展一體化推進機制,以高水平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協同推進生態保護升級和城市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強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目標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強化美麗中國建設、碳達峰碳中和、新型城鎮化等戰略協同。
堅持命運共同體理念,打造人民城市。緊扣城市資源要素高度聚集和復合生態系統特征,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構建美麗城市數字化治理體系。加強城市生態韌性建設與環境污染治理協同控制技術體系研究,推進符合“人民城市”理念的生態環境治理新路子,補齊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短板。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錯落有致,建設人民滿意的高品質城市。
堅持示范引領,樹立典范樣板。積極推動新時期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建設,圍繞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按照“一城一特色,一城一主題”,選擇一批生態環境質量優良、區域代表性強、“人民城市”特色鮮明的城市,探索創新城市生態建設和環境管理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機制,提供現代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典范。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文章轉載自中國環境報,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