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以來,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所”)圍繞新污染物調查監測和環境風險評估技術需求,發揮“環境暴露評估”學科技術優勢,以釘釘子精神深耕暴露評估領域,不斷開拓創新,目前已建成新污染物環境暴露預測和監測一體化的智能評估系統,實現以科技護航新污染物治理向縱深推進。
南京所長期支撐國家化學物質環境管理,圍繞化學物質環境暴露評估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新污染物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這為新污染物環境調查監測對象、介質、范圍、樣品代表性等的確定帶來很大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南京所基于前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863課題等研究成果,自主開發了基于行業性排放場景、污水處理過程模擬和穩態多介質模型的新污染物環境暴露智能預測軟件(CET)。根據化學物質生產使用量和固有屬性等輸入參數,平臺可實現不同行業化學物質環境排放量以及最終進入地表水、大氣、土壤、地下水等環境介質中新污染物含量的自動預測,支撐新污染物監測方案的設計,提高監測精準性。經驗證,CET軟件預測精準性與國外同類軟件相當,是《化學物質環境與健康暴露評估技術導則(試行)》(生態環境部公告〔2020〕69號)推薦使用的暴露預測軟件之一,目前已在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中廣泛應用,為優先評估化學物質的環境暴露實測提供技術參考。
新污染物監測技術是確認環境中新污染物種類和含量的關鍵方法。但由于新污染物來源廣泛、性質各異、環境背景復雜,其監測識別技術難度大,對人員、設備要求高。面對這一技術難題,南京所整合全所檢測優勢隊伍,成立華東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和長三角新污染物測試與評估重點實驗室,投入自有資金購置新污染物檢測所需的高分辨質譜、串聯質譜等儀器設備125臺套,拓展檢測區域4000平方米,系統構建了新污染物靶向/非靶向監測技術體系,開展了關鍵指標的實驗室間比對驗證。目前監測能力已覆蓋《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2023年版)》中全部14類別155種物質,可實現未知環境樣本中新污染物非靶向篩查到靶向定量的高通量檢測,結合暴露預測結果可形成對新污染物環境遷移轉化過程的精確刻畫。
為了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不斷提高新污染物環境暴露“智”評水平,南京所高位推進謀劃長遠,精準施策激勵創新。積極響應國家新污染物治理技術需求,在“十四五”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創新團隊建設專項、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長三角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研究院專項資金項目等科研計劃或指南中設置新污染物治理相關專題,在華東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中心建設過程中著力打造新污染物與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防控業務能力,鼓勵科研人員不斷鞏固、深化暴露評估技術成果。
下一步,南京所將持續完善新污染物暴露監測和預測技術體系,提高新污染物識別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用新技術、新方法解決新污染物治理中的難點、痛點問題,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文章轉載自中國環境APP,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