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超大型城市,廣州市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為2.35萬噸,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的建設和監管尤為重要。經過20多年摸索,廣州市形成了一套“六位一體”監管模式,為生活垃圾分類提供了強勁支持。
構建七大循環經濟產業園
目前,廣州市超前規劃布局建設七大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成垃圾終端設施24座,總處理能力達到3.9萬噸/日,位居國內首位。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就是其中一個縮影,通過協同處置,實現園區內熱、電、氣供應協同聯動,固體廢棄物全鏈條處理。
近日,記者走訪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在園區內,景觀池里養魚的沉淀池池水是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中水”;焚燒爐膛內濾干水分的其他垃圾,經過五個階段的焚燒轉化為多種資源;生活垃圾焚燒后產生的爐渣還可制成環保磚……
“焚燒廠和生物質廠采用的生產工藝路線在行業中排在前列,技術路線成熟穩定,能夠保障設施安全穩定運行。各設施的環保排放設計指標均是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的。”廣州環投福山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經理朱建偉介紹。
據了解,廣州市已經成為國內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排名第一的城市、國內第一個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型城市、國內第一個實現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滿足城市未來發展需求的城市。
建立“六位一體”監管模式
為進一步提高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運營監管水平,廣州市生活廢棄物管理中心對《廣州市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運營監管辦法》(以下簡稱《監管辦法》)進行了修訂,并于2023年7月4日正式印發實施。本次《監管辦法》的修訂,主要是進一步明確廣州市終端設施運營監管實行市、區分級負責制,形成完整的市、區分級監管架構。
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實現高質量建設,更要實現高質量監管。據介紹,在監管模式上,目前廣州市已經形成了一套以駐場監管、村民監管、遠程監控、環境監測、考核評分、信息公開相結合的“六位一體”監管模式。
此外,廣州市生活廢棄物管理中心還在大力推進“智慧城管”建設,探索實踐無人機、鷹眼、智能機器人等科技設備技術在終端設施監管上深化拓展應用的可能性,致力推動設施運營更透明、監督管理更智慧、隱患排查更高效。
文章轉載南方網,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