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為了客觀評價全國各地“雙碳”行動的進展態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日前發布了《中國城市雙碳指數2021-2022研究報告》,結合雙方早先發布的《中國省級雙碳指數2021—2022研究報告》,展示了各省市推進雙碳行動的全貌。當前,全國各地在“雙碳”工作推進中有哪些亮點?各地如何才能在全國一盤棋中找準自身定位?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雙碳指數課題負責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陽平堅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
中國環境報:近幾年,全國各地在推進“雙碳”行動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您如何評價這些措施的成效?
課題負責人:在國家“1+N”政策體系指引下,全國各地采取多種措施,大力推進“雙碳”行動,取得了積極進展。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科技等部門均已按要求出臺了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的“雙碳”行動方案;大陸地區31個省份也都制定了本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施意見或碳達峰實施方案,部分省份還出臺了細分領域和行業的實施方案,為穩妥有序推進本地區的“雙碳”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核心內容,我國設定了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到25%、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課題組研究發現,各地區新建風光發電裝機“十四五”目標合計已超過8億千瓦,如能順利完成,12億千瓦的目標有望提前5年達成。
交通運輸是許多已實現碳達峰國家的最大溫室氣體排放源,其達峰時間滯后于國家整體達峰時間,但我國有望改變這一進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連續8年位居世界首位。2022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累計為524.9萬臺,在狹義乘用車市場全年滲透率達25.5%,提前達到國家“十四五”20%的目標值。
作為人類能源消耗和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絕對主體,城市的“雙碳”進展直接決定全國“雙碳”目標能否如期實現。我們研究發現,110個重點城市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的平均增速遠高于全國平均增速,其中占比最高的城市西寧超過了50%,成都、德陽、昆明等城市占比均超過40%;增速最快的鹽城和德陽,兩年內占比翻了一番。同時,城市分布式光伏加速發展,成為東中部能源轉型的新亮點。2022年我國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5111萬千瓦,占當年光伏新增裝機的58%以上,連續兩年超過集中式光伏,成為裝機增長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類型。分布式光伏的超常規發展,提高了城市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有助于緩解能源供給和消費錯配矛盾。
中國環境報: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各地如何在這其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更好地實現統籌協調?經濟大省和能源大省如何做好配合支持?
課題負責人:我國是一個東西部和南北方差異大、發展很不均衡的超大體量國家,不同地區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迥異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條件,因此,各地推進“雙碳”行動絕不能搞一刀切、齊步走,而應該立足自身,找準定位,結合自身潛力和優勢推進工作。
我們認為,對于發展程度高的沿海經濟大省,在“全國一盤棋”中就應該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利用自身人才、資金、技術等優勢,率先行動,主動作為,積極突破快速降碳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同時力爭在2030年前盡早實現碳達峰,為經濟后發省份實現共同富裕預留所需排放空間。對于部分承擔全國能源保供的排放大省,則必須抓住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變革機遇,力爭通過可再生能源增量替代化石能源存量,先立后破穩妥有序實現目標。對于部分經濟發展需求旺盛、發展質量提升空間大的中部省份,應該積極探索能源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牢牢錨定碳排放強度這個核心指標,爭取在不大幅推高碳排放總量的前提下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
我國東部經濟大省和西部能源大省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間錯配。這需要國家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安排,建立東西部省市統籌聯動、協同共進的“雙碳”推進模式,實現東部的資金技術優勢和西部的可再生能源稟賦優勢結對發揮。繼續開展遠距離特高壓輸電技術研究,加強跨區域、跨電網輸電線路建設,同時加快各省火電靈活性改造,形成跨區域、跨電網的 “多級支撐、多元消納、多能互補”能源生產消費體系。打破按照行政區域劃分的市場交易體系,讓各省區本不平衡的綠電資源在跨省范圍內得到合理配置。通過引入市場化機制,充分利用不同地區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差異,實現分季節、分時段、區域間的余缺調劑、供需互補。增強區域電力市場運行靈活性、經濟性和低碳性,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激發電力區域合作潛力。通過推進東數西算以及氫能等新型能源的綠色制備和長距離輸送,讓西部的資源和東部的需求結合起來。
中國環境報:報告中提到,部分城市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開始呈現脫鉤趨勢,這意味著什么?各地如何找到適合自身的減碳路徑,通過“雙碳”行動倒逼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課題負責人:部分城市的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開始呈現脫鉤趨勢,是“雙碳”推進中一個的喜人進展。整體看,某地區的碳排放從增長轉為下降的前提就是經濟發展和碳排放實現脫鉤,即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不再依賴于碳排放的增長。我們的研究發現,110個重點城市中,43%的城市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呈現強脫鉤,31%的城市呈現弱脫鉤,這表明一批城市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碳排放之間的關系正在發生轉變,發展質量逐步得到提升。這既包括一、二線經濟發達城市如上海、深圳、武漢、鄭州等,也包括一批傳統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如淄博、三門峽、盤錦、延安等。
各地城市在尋找適合自身的減碳路徑時,一方面,要有系統觀念和大格局,把自己擺進歷史時間軸和“全國一盤棋”的大局當中來,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另一方面,要立足自身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從城市層面可以主導的議題做好規劃和部署。比如,重工業城市和旅游城市的減碳重點肯定不一樣,要分析自身各項關鍵指標的歷史變化趨勢,因地制宜,對癥施策。
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新時代,各地一定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住“提升發展質量”這條工作主線,力求從根本上解決能源資源供應安全和綠色低碳轉型的“卡脖子”問題,要特別避免層層分解的教條考核,避免借推進“雙碳”行動之名,行影響民生、破壞社會穩定之事。
中國環境報:過去一年中,我國分布式光伏和新能源車發展成績突出,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接下來需要如何進一步推動?
課題負責人:改善能源結構和實現交通運輸零碳化,都是推進“雙碳”行動的重要手段。分布式光伏和新能源汽車發展成績突出,背后的推動力量都是市場,是產業。有了穩定的可預期國家政策,市場和社會資本會循著國家政策尋找發展機會,擔當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角色。最近幾年受疫情和地緣政治影響,許多行業和企業遭遇了發展困難,但從數據可以看出,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和動力電池、新能源整車等產業逆勢增長,成為低迷的全球經濟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我們高興地看到,一批中國城市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下一步,建議繼續保持穩定的、可預期的國家支持政策,加大新一代“雙碳”先進技術的研發力度,包括能大幅提高光電轉化效率的新材料技術、安全可靠低成本的動力電池和儲能技術等,同時從產業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系統謀劃,未雨綢繆,統籌做好全國多能互補優化布局、安全生產、長期運維以及產品報廢回收等工作。
中國環境報: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您對于完善考核評價制度有什么建議?
課題負責人:為了推動“1+N”政策體系有效落實,相關部門已經制定了一系列考核指標和規范。我們認為,還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加強。
一是建議抓住關鍵指標,細化考核目標,優化考核方式。比如,我國電力行業排放占比高達40%以上,鋼鐵行業排放占比高達15%,如抓住度電碳排放、噸鋼排放這樣的牛鼻子考核指標,深入分析指標值與經濟性之間的動態反饋關系,打破以年為單位的考核方式,給予企業一定的技術改造和優化調整時間,制定出倒逼重點排放行業快速低碳轉型的考核制度。
二是建議在考核中更多納入差異化的地方特色指標和方式。我國各地區差異大,發展階段和程度不一,資源能源稟賦迥異,這就要求深入分析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找準地區定位、重點和特色。特別是對于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均偏重的地區,要突出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的考核激勵,倒逼結構優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建議在“雙碳”考核評價中處理好降碳和增長的關系。短期更多以激勵機制為主,避免部分考核困難戶病急亂投醫,為了臨時應付考核而亂作為,引發負面輿情,影響社會民生和“雙碳”整體氛圍。試點推廣一直是我國公共政策制定的法寶。對于有條件和能力的地方,在以激勵低碳轉型和高質量增長為主的考核機制下,力求激發其主動作為、率先行動的積極性,先行先試,主動探索,為全國其他地區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雙碳”促進高質量發展經驗。
文章轉載中國環境APP,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