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作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日常用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家庭都有著大大小小的廢舊電池。在人們的日常認知中,一提到電池,大都認為它們屬于有害垃圾。
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電池都需要投入“有害垃圾”桶,堿性電池符合低汞和無汞化的技術要求,同時也不含鉛、鎘等有毒重金屬,因此,可以將其投放到“其他垃圾”桶中。
日前,一款碳中和電池出現在公眾視線中,而它也是可以投放到“其他垃圾”中的電池。包裝上碳中和logo的展示讓消費者了解到產品的環保屬性:電池以綠為包裝基調,意味著綠色低碳發展,一個大大的“0”抓人眼球,代表著“0碳”“0塑”和無汞。電池上注有“碳中和”“環保堿性電池”字樣。這就是南孚益圓ECO攜手碳阻跡,近日正式推出的國內小電池領域首款碳中和電池。
什么是碳中和電池?它經歷了怎樣的“碳中和”之旅?記者采訪了益圓ECO首款碳中和環保電池項目技術負責人、碳阻跡碳管理咨詢經理劉煜坤。
什么是碳中和電池?
今年3月,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上,一支碳中和中性筆被爭相領取。碳中和中性筆從回收廢棄外賣餐盒開始,到轉換成再生塑料原料,再到成品,要經過多個加工環節的默契配合和精準的碳排放計算,最終才能完成“碳中和”之旅。每支“碳中和”系列的中性筆,可減少約2.3克原生塑料的使用。
聽說過碳中和中性筆,也聽說過碳中和洗潔精,現在居然連電池也能碳中和?
劉煜坤介紹說:“我們應用了碳阻跡的CREOS碳中和方法論,從計算、減排、帶動、抵消和傳播5個階段助力實現碳中和的電池。碳中和電池首先需要測算過產品碳足跡,在這個項目里我們分別完成了5號、7號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計算,包括原材料、生產制造、運輸分銷、使用、廢棄等環節。其次,南孚益圓和碳阻跡明確了在不同階段可以實現的減碳舉措,盡可能實現減排。同時,也積極帶動員工和消費者進行低碳意識和低碳行動的改變。最終也通過了碳抵消的方式將無法再減少的排放進行了中和,實現了碳中和電池?!?/span>
據了解,與普通電池相比,這款碳中和電池的低碳屬性更強,也實現了凈零排放。
為什么碳中和電池可以投入生活垃圾桶呢?劉煜坤解釋道,主要是因為這款電池是符合家用堿性鋅錳電池符合低汞和無汞化的技術要求,同時也不含鉛、鎘等有毒重金屬,不再屬于有害垃圾。碳中和電池與小朋友的一次性玩具電池、家電的遙控電池等市場上出售的1號、5號、7號干電池一樣,都可以投放到“其他垃圾”桶中?!耙淮涡愿呻姵赜捎陔姵貙υ牧系母呒兌纫螅渲械墓k鉛含量比化妝品里面的含量都低,已經做到了無汞鎘鉛,作為一般生活垃圾處理即可。”劉煜坤表示。
經歷哪些低碳環節,才能稱得上碳中和電池?
碳中和電池產品主要指益圓ECO5號和7號電池。劉煜坤表示,產品通過將循環經濟、碳中和理念與電池產品相結合,填補了國內小電池領域空白,為消費者帶來了無需回收、不含汞鎘鉛、可隨生活垃圾扔棄、耐用更環保、零碳(指溫室氣體相對零排放)無負擔的好電池。
在電池全生命周期,原材料獲取階段的碳排放量往往是最大的。那么,碳中和電池在這一環節是如何體現綠色低碳的呢?
劉煜坤解釋道:“益圓ECO通過利用高品質的循環材料應用和更先進的生產工藝保障,持續提升電池中回收材料占比,使其高達5%?!?/span>
據了解,回收材料主要為二氧化錳,通過產線的微粒收集凈化系統收集空氣中揮發的二氧化錳,再通過提純凈化,得到高純度的二氧化錳原材料。劉煜坤說,“其他款電池很少使用回收材料,這也是益圓ECO的優勢之一。”
碳中和電池在生產過程、包裝過程等方面,也都體現出綠色低碳的理念。
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工廠集約化生產、中央空調節能改造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運輸環節,以大貨配送使用循環托盤,減少了一次性包裝的需求,從而降低了包裝材料消耗和廢棄物產生。
同時,在綠色包裝上下功夫。一方面不斷加強包裝的可回收利用價值,一方面進一步降低包裝的復雜性,其外盒和電池標紙采用水性油墨、UV油墨等環保油墨,森林管理委員會FSC認證的原紙,以及輕量標紙,實現減塑25%。
此外,該碳中和產品由碳阻跡完成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通過購買湖北利川天上坪48兆瓦風電項目產生的CCER,對益圓ECO首款碳中和電池的兩款產品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進行了抵消,進一步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碳中和電池,可以減碳多少?
據碳阻跡統計,每一盒(8節)益圓ECO 5號電池中和二氧化碳當量(CO2-e)排放約830克,這相當于節約1.5度電,節約5噸水,節約52雙一次性筷子,也相當于減少開車出行4公里。
劉煜坤補充說,目前減排信息還沒有披露,以上數據主要是指中和量。
據悉,2020年以來,以“雙碳目標”為引領,全球各行各業碳中和產品不斷出新。劉煜坤表示,除了助力益圓首款碳中和電池外,碳阻跡還運用這套方法論幫助晨光推出國內首款碳中和文具,與安佳攜手推出了中國首款“零碳蛋糕”,輔助支持正谷品牌的30多款產品實現了碳中和等。
“實現碳中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在這場聲勢空前的減碳大潮當中,需要企業堅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努力與突破,不斷走向‘讓每個產品都有碳足跡’的光明未來。”劉煜坤說道。
文章轉載自中國環境APP,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