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碳排放監測數據是制定各地減排控制策略、分析碳交易情況的根本依據和重要基礎。”中國科學研究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副研究員李莘莘在第二十二屆中國遙感大會碳中和與全球變化遙感分論壇上介紹道。
衛星遙感能夠定量化監測跟蹤、精細化核查評估碳排放與吸收的過程、影響范圍和異常情況,是實現碳監測并逐步建立系統的碳收支監測、報告、核查標準體系的重要技術手段。
“現在的碳排放數據是通過行業內企業主動提交統計數據獲得,需要大量的現場調查和核查工作,在時間上有滯后性。而衛星遙感具有穩定、長時間序列、廣空間區域等優點,可以彌補現有地面監測和核查方法的不足。”中國科學研究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副研究員張瑩說。
碳中和與全球變化遙感分論壇現場。 邢彭攝
衛星遙感具有客觀、范圍大、穩定、可連續、可重復觀測的優點,是高精度監測碳循環、精準監測碳排放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誠在分論壇上介紹,為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他所在的團隊圍繞“痕量氣體時空分布表征”關鍵科學問題,自主研發了國產超光譜遙感技術,其創新性與準確性得到國內外同行廣泛認可,并受邀成為生態環境部衛星中心的官方產品,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等多家單位部門應用于我國“降碳減污”實際工作。
據悉,我國計劃于2025年發射下一代碳衛星,它將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濃度,為全球碳減排和實現我國“雙碳”目標提供中國自主的科學數據。
文章轉載自中國環境APP,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