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從浙北的水鄉古鎮到浙南的田園村落,從浙西的秀山麗水到浙東的海島漁村,處處綠水青山,步步如詩如畫,一幅環境優美、產業富美、生活和美的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近年來,浙江在歷屆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以“千萬工程”、“811”系列專項行動等為重大載體和抓手,一以貫之,久久為功,譜寫了一首生態文明建設的華彩樂章。綠色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多年的努力結出累累碩果:提前兩年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省,“千萬工程”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成功舉辦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浙江綠”蜚聲國際,這片土地也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
以綠為底 推進生態富民惠民
浙江的生態變革力量,正落腳在每一戶、每一村、每座城。
站在衢州市開化縣境內的馬金溪畔,放眼望去,碧波裊裊,群山如黛,綠樹成蔭。馬金溪是開化人的母親河,有“錢江源頭第一河”之稱。溯溪而上,20余個3A景區村、40多個濱水公園沿岸分布,民宿、農家樂、休閑采摘等鄉村業態應運而生。
戲水泛舟、聽夏日蟬鳴……在馬金溪畔的音坑鄉下淤村,各地牌照的小汽車和旅游大巴帶來了一批批游客。坐落在溪邊的民宿“漢唐香府”老板陸永芝忙得不可開交。“白墻、灰瓦和樹影一起倒映在水面上太美了,幾年前回鄉探親,發現這里和記憶中的不一樣了,就萌生了‘歸鄉’的想法。”她告訴記者,去年投資1000多萬元新建了12幢民宿,旅游旺季常常一房難求。
曾經,來下淤村采砂的人很多,導致河道淤積破敗,污水直排入溪,馬金溪一度黯然失色。隨后,開化縣打出馬金溪流域綜合治理組合拳,聚焦水生態修復,以岸綠景美為導向,全力落實生態護岸工程,打造“會呼吸”的河岸。如今,流域水環境質量始終保持在高位,一條百里金溪畫廊逐步成長為“共富示范帶”。
從碧水清流到綠色“聚寶盆”,浙江水環境的蛻變,映射著全域生態環境改善——
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設區市PM2.5平均濃度從3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4微克/立方米,連續三年達到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
創新開展“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率先推行五級河長制,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省控斷面Ⅲ類以上水質比例從82.8%上升到97.6%。
開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11個設區市齊步入選國家“無廢城市”百城名單,成為首個實現生活垃圾“零增長”、原生垃圾“零填埋”省份。
這里,美好風景與人們的美好生活詩意相連。通過全要素、全形態、全鏈條治污,浙江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持續11年提升,環境信訪總量連續7年下降,實現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評價“兩個全國第一”。
沿著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脈絡,浙江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和“畝均論英雄”改革,實施循環經濟“991”工程,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首創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指數,推進區域、園區、企業等不同層級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試點,擘畫減污降碳全景圖。
綠水含金,青山有價。在經濟與生態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下,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浙江共同富裕新的增長點。
浙江發布全國首部省級GEP核算標準,實現兩山合作社山區26縣全覆蓋,積極探索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推動總投資720億元的13個EOD項目納入生態環境部金融支持項目庫,高品質的“綠”正源源不斷轉化為在城鄉之間流動的“富”。
全民參與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鹿鳴呦呦煥新生。每年5月—7月,是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華南梅花鹿產仔季節。今年繁育基地至少已經新增了8頭小鹿,而盛夏,正是梅花鹿毛色最為艷麗的時候,新生小鹿的斑點尤為明顯。這幾日,小鹿已經在母鹿的帶領下外出玩耍,在灌草叢中肆意奔跑,非常靈動。
“今年6月,我們采集到去年野外放歸的兩頭母鹿(脖子上佩戴野生動物追蹤項圈),帶著自己的孩子回‘娘家’的數據,印證了華南梅花鹿野外放歸的成功。”保護區千頃塘保護站相關負責人介紹。
華南梅花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內種群量不到2000頭。近年來,經全力保護,保護區內華南梅花鹿種群數量穩步增長,保護區外圍百丈嶺、太子尖等地監測到梅花鹿活動蹤跡不斷增多。
不僅是華南梅花鹿,安吉小鯢、“鳥中大熊貓”朱鹮、“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近年來,這些珍稀瀕危物種頻頻亮相浙江,背后折射的正是浙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的實踐。
浙江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高標準劃定“三區三線”,嚴格生態環境空間管控,系統推進八大水系、平原河網和近岸海域生態修復,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奏響了一曲萬物和合共生的和諧歡歌。
2022年12月,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中國角浙江日活動上,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郎文榮發布了《浙江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與成效》,向世界展示了浙江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經驗成效。“這些年,浙江走出了一條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保護生物多樣性、踐行‘兩山’理念的新路子,生態優勢正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公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郎文榮介紹說。
暑假期間,位于寧波海曙區的龍觀鄉生物多樣性友好體驗館迎來了研學的孩子們。沿著“螢星海”“蛙部落”“鴛鴦湖”等戶外體驗點,孩子們對自然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不斷激發,紛紛表示“還想再來”。
作為全國首個生物多樣性友好鄉鎮試點,龍觀鄉已建成生物多樣性小型保護基地20余個,打造中蜂生態平衡保護基地,“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讓蜂農戶均增收30%,發展自然研學、生態旅游,帶動各類業態和村民創收6000余萬元。“我們將生物多樣性利用和保護納入鄉村治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過程,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專家指導、企業加盟、群眾參與、金融支持’的生物多樣性發展模式。”龍觀鄉黨委書記虞挺說。
這是浙江“全民皆是行動者、全民皆是參與者”生態自覺新圖景的一隅。
全省上下把建設美麗浙江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構架了生態文明建設人人參與、全民行動、共建共享的社會新格局。目前,已累計建成3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數量居全國第一。
數字賦能 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以數字化為引領,浙江不斷改革創新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推動生態環境從“治”理走向“智”理。
“這個手機殼使用了約8.4克海洋塑料,約等于5個塑料瓶蓋;手機殼包裝使用了約32克海洋塑料,約等于2個塑料瓶身。”在臺州椒江區中心漁港,一位游客拿起一個環保手機殼,用手機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很快跳出該批海洋塑料垃圾的收集人員、時間和地點等信息,進入追溯頁面后,還可以查看手機殼“撿、運、存、轉運、再生、制造”各環節的信息。
海洋塑料垃圾變廢為寶,治理困境變成增收紅利,背后是集“收集、處理、追蹤、認證、共富”于一體的“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模式。這一模式采用數字化技術,對海洋塑料垃圾進行源頭控制、低碳回收、高值利用,目前已實現對臺州市6個沿海縣(市、區)全覆蓋,共收集海洋污染物5540噸,其中海洋塑料2080噸,一線收集群眾增收20%以上。
“我們將數字化改革作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根本出路和關鍵一招,推動生態環保業務再造、流程重塑,打造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智治、法治、共治一體推進的現代環境治理高地。”郎文榮表示。
目前,浙江已建成生態環境“大腦”以及涵蓋50萬家企業、歸集數據168億條的生態環境數據倉,聚力推進“雙碳”智治、環評準入集成、危廢監管“一件事”、環境污染問題發現機制等重點改革項目,高效統籌項目審批、污染治理、環境執法等業務,成為全國唯一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和生態環境“大腦”試點省。
機制長效,綠水青山方能常在。浙江聚焦頂層設計,制定實施了《浙江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加快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見》等制度文件,持續構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聚焦改革提效,浙江圍繞企業所急、發展所需、環保所能,出臺《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實施“三大行動” 全力服務保障三個“一號工程”的實施意見》、制定助力經濟穩進提質十條硬核政策措施,迭代深化建設項目“區域環評+環境標準”、小微企業“打捆”審批試點、“多評合一”等多項惠企改革,打出了一系列助力經濟穩進提質的組合拳。
此外,浙江還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銜接,出臺《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構建“1+N”地方生態環境法規網絡,形成省級法規、省政府規章、設區市立法不同層級綜合、標準體系完善、執法嚴管嚴密的法規標準體系。
下一步,浙江將對標“兩個先行”奮斗目標和“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具體目標,以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為導向,以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主線,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域彰顯“整體大美、浙江氣質”,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省域標桿。
文章轉載自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