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滁河水體污染問題受到高度關注,因處置不及時,造成嚴重后果和不良社會影響。應急監測是突發環境事件處置體系的重要內容,準確全面的監測數據,是妥善處置事故的基石,是應急處置成敗的關鍵。筆者建議,在“實、快、聯、強”上下功夫,確保應急監測數據測得準、時效快說得清,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向社會和公眾提供準確的環境信息。
一是先頭部隊工作須在“實”字上下功夫。保障環境安全是頭等大事,應急監測提供的數據對于評估污染程度、預測發展趨勢、確定受影響區域和人群,以及選擇合適的應對措施至關重要。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的往往是發生地的生態環境部門。屬地生態環境部門應發揮應急處置先頭部隊作用,第一時間做好現場勘查工作,根據水的流向、風向合理確定監測點位,根據事故發生單位的原輔材料、產品以及生態破壞、生物指示情況,有針對性確定監測項目,及時開展應急監測,掌握翔實、準確的數據,以便決策者和響應團隊對形勢有清晰的認識,從而作出科學的決策和有效的應對措施。應急管理工作,功在平時,贏在戰時,屬地環境執法監管、環境監測部門要密切配合,定期開展流域、區域環境風險調查,建立風險源數據庫并動態更新。
二是應急監測工作須在“快”字上下功夫。處置環境污染事故講究時效性,稍有遲緩,就有可能錯過最佳的污染防控時機。沒有準確及時的數據,不但無法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也無法向公眾提供準確的環境信息。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屬地生態環境部門應迅速啟動應急響應,開展應急監測工作,利用快速監測儀器,了解重點項目指標情況,同時做好實驗室分析工作,實事求是向應急指揮部提交監測報告,確保監測結果能夠準確反映環境狀況,為應急處置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和科學依據,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三是應急監測梯隊須在“聯”字上下功夫。成立由屬地生態環境部門、上級生態環境部門、兄弟區域生態環境部門所屬監測機構和第三方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組成的應急監測梯隊,常態化聯動,形成高效的監測系統、先進的技術手段、訓練有素的監測人員以及良好的協調和溝通機制。因污染物質成分較為復雜,超出屬地生態環境部門監測機構監測能力時,必須第一時間向應急指揮部報告,向上級監測部門申請支援,亦可請第三方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形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應急監測工作格局。
四是監測能力建設須在“強”字下功夫。屬地生態環境部門根據區域產業特征、環境風險源特點、特征污染物等情況加強監測機構能力建設,配置與之匹配的便攜式現場監測儀、實驗室分析等應急監測儀器設備,并有效維護保養,確保隨時拿得出手,測得準確。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能夠快速投入使用。筆者建議,市級生態環境部門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支持基層應急監測能力建設,有針對性地配置儀器設備,加強基層人員的培訓和應急演練。
突發環境事件處置,應急監測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不可或缺,馬虎不得。“手中有數”方能“心中有數”,從而作出科學合理決策,保護環境和公眾安全。
文章轉載自 中國環境APP 作者:丘焱倫,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