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的制度保障,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通過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可以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質量和效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生態保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撰文指出,這為更好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供了遵循。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近年來,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因地制宜推動竹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綠色牽引、產業為媒、創新賦能,促進竹林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讓“沉睡”在山上的廣袤竹林資源變成“綠色銀行”,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之路。
作為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南平在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過程中不斷探索。2024年5月,10個地區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名單。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求,各地要積極開展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探索更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為國家開展跨流域、跨行政區域和省域范圍試點夯實基礎。
當然,非試點城市也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積極探索不同類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為例,該縣積極打造縣域共建共享共贏的“兩山平臺”,借鑒銀行分散式輸入、集中式輸出的模式,對生態資源進行管理整合、轉換提升、市場化交易和可持續運營。如今,白沙打通了生態“資源-資產-資本”的有效轉化通道,生態資源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收益。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多種多樣,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首席專家、生態環境補償研究中心主任劉桂環介紹,包括以實現保護者受益為根本的“生態補償”型,如貴州赤水市;以夯實綠水青山根基為重點的“綠色銀行”型,如塞罕壩機械林場和山西右玉縣;以探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路徑為主導的“山歌水經”型,如云南元陽哈尼梯田遺產保護區依托梯田文化探索發展“稻魚鴨綜合種養+旅游”模式等多種模式。
《決定》提出:“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這是從制度上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的重要舉措。
一直以來,我國重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關工作。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今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明確“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目標任務。
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研究出臺《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規范(試行)》等政策文件,細化完善配套制度。同時,為健全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路徑,大力發揮專家學者智力支撐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還成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專家委員會。
不容忽視的是,當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有效破除,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專家指出,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要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系統謀劃、穩步推進,支持創新、鼓勵探索的原則,在明晰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的基礎上,著力破除制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瓶頸問題,加快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體系。
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2023年11月25日,我國首個跨地級市核能供熱工程——國家電投“暖核一號”三期核能供熱項目正式投運,海陽核電在給煙臺海陽市供暖的同時,供暖區域到達威海乳山市,實現零碳熱源的跨區域互通共享,開創“核電廠+政府平臺+長輸管網公司+供熱公司”的供熱商業新模式,開啟核能“雙城”供熱新紀元。
天津港率先打造國內首個零碳智慧碼頭,推進花園式港口建設。為實現港口碼頭的零碳排放,天津港集團著力建設與能耗相匹配的綠色能源供給系統。C段碼頭擁有兩座高達188.5米的巨大風力發電機和全國港口單體裝機容量最大的光伏電站,共同構建起“風光儲荷一體化”智慧綠色能源系統,碼頭設備百分百使用該系統提供的清潔能源。
隨著我國對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新型能源創新項目得到廣泛應用。推動我國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訴求,也是確保能源安全、推動中國經濟綠色發展的要求。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在接受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是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途徑。”
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國務院新聞辦近期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能源結構更“綠”、供應韌性更“強”、產業體系更“新”、治理基礎更“實”。
“從內涵看,新型能源體系至少包含五方面突出特征。”國家能源局相關司局負責人介紹,一是新的能源結構,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為主體能源;二是新的系統形態,新型電力系統、氫能“制儲輸用”體系、化石能源低碳零碳化利用等加快涌現;三是新的產業體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形成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四是彈性韌性的供應鏈,有力保障極端天氣等各類條件下的用能安全;五是新的治理體系,各種要素資源實現靈活高效配置。
新型能源體系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兩年對此作出明確的工作部署。《決定》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
新型能源體系的建設,需要在能源生產和消費兩端同時發力。袁帥告訴記者:“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同時,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減少碳排放。加強能源互聯網建設,促進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智能化、網絡化。此外,還應加強國際能源合作,共同應對全球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挑戰。”
構建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
近日,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全國首張集裝箱碳足跡核算服務報告單順利開出,標志著山東港口青島港研發打造的港口集裝箱碳足跡核算服務平臺正式啟動,山東港口青島港成為全國首個可提供碳足跡在線核算服務的港口。
產品碳足跡屬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種,一般指產品從原材料加工、運輸、生產到出廠銷售等流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產品碳足跡作為一種用于衡量產品在生命周期內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工具,可以幫助企業了解其產品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也可以為企業提供減少碳足跡的機會和方案。
隨著“雙碳”工作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自身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通過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企業可以更好地了解產品的碳足跡,進而優化生產過程和供應鏈,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決定》提出“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再次對產品碳足跡提出要求。
近年來,我國積極布局“雙碳”行動,在碳足跡管理體系方面也在加快步伐。
2021年,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
202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構建起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總體框架。
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
地方也在積極開展產品碳足跡試點工作。今年6月,上海啟動產品碳足跡認證試點,發布了首批11項產品種類規則采信清單。近期,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建設“浙江省產品碳足跡服務平臺”并正式上線。
貝恩公司全球商品戰略顧問總監潘俊告訴記者:“通過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企業可以更好地了解產品的碳足跡,進而優化生產過程和供應鏈,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這有助于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進而實現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例如,新能源汽車行業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可以幫助企業優化電池性能和充電設施,從而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張建紅撰文指出,我國產品碳足跡體系構建總體處于起步階段,還面臨不少挑戰:如缺乏完善的本地化碳足跡背景數據庫,碳足跡監管制度和應用機制缺失,國內的碳足跡認證尚未得到國際認可,產品碳足跡數據填報傳輸流通存在數據安全風險隱患等。
“在構建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以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方面,應聚焦于建立健全碳排放監測、報告與核查機制,推動企業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追蹤與管理。”袁帥表示,同時,要加強與國際碳足跡管理標準的對接與合作,提升我國在全球碳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通過科技創新和政策引導,激勵企業采取低碳技術和生產方式,降低碳排放強度,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文章轉載自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記者 白雪,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