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改頭換面”的深刻變革——2018年天山環保行執法檢查活動綜述
今年,《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印發,確定了分區域、分層次、差別化的工作目標,以及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廁所糞污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加強村莊規劃管理、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等6項重點工作任務。
“上衛生廁所、走硬化道路、住規劃房、飲清潔水”,這是時下新疆農村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6月21日至26日,2018年天山環保行執法檢查組分三組,在烏魯木齊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吐魯番市、哈密市等地,檢查新疆農村環境整治情況,南北疆廣袤的田野鄉村,正在見證著一場“改頭換面”的深刻變革。
打開窗戶就是綠水青山
建設美麗鄉村,基礎是打造美麗環境。
走進烏魯木齊市米東區鐵廠溝鎮天山村,一排排精致的小別墅映入眼簾,在遠處青山的映襯下,格外醒目。村民劉景美這幾天正忙著裝修自家的小別墅。
“過去,村里垃圾亂堆亂倒,氣味大得很,道路坑坑洼洼很難走,我們整天灰頭土臉的。”劉景美在天山村生活了50年,之前一直住在土坯房里。“現在好了,打開窗戶就是綠水青山,美得很。屋內上下水都有,門口垃圾有人定時清理,用的是電采暖,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劉景美高興地說。
在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西溝鄉水磨村,蒼勁的榆樹守護著清澈奔騰的水磨河。順著河水,腳踩著石頭鋪成的路面,游客們或輕松漫步,或嬉水拍照,或體驗采摘樂趣……水磨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利用原生態資源,創建了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實現了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同步”。
僅僅兩年,通過實施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和新農村示范村院落院貌改造項目,水磨村從以前村民不愿居住的破舊村莊,變成了如今干凈漂亮、游人如織的新村莊。水磨村原黨支部書記馬忠福說:“新農村建設帶動了旅游業發展,現在大家搞農家樂的熱情很高,旅游業的收入也越來越高。”
新疆各地將環境整治提升和發展林果經濟、庭院經濟、鄉村旅游有機結合起來,既綠化了鄉村,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規劃指導美麗鄉村建設
“來,嘗一嘗我的蔥花馕!一元一個!”6月21日,喀什市多來特巴格鄉塔吾古孜村52歲的麥麥提圖爾蓀·喀迪爾在自己的馕店前吆喝著。今年5月,塔吾古孜村建起馕文化巷,麥麥提圖爾蓀與其他11名商戶一起在這里開起了馕店,生意很不錯。整潔的環境、濃郁的風情,讓馕文化巷成了遠近聞名的特色巷道。
良好的環境與規劃先行密不可分。2012年以來,自治區安排專項資金完成了12個地州城鎮體系規劃,24個城市、68個縣城、783個鄉鎮總體規劃和8839個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實現了“城鄉規劃全覆蓋”。在規劃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加快推進新農村綠化、美化、亮化、硬化、凈化建設,確保農房建設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與傳統風貌相協調、與庭院經濟發展相協調,努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生活垃圾實現統一處理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污染防治攻堅戰等工作部署和要求,我們持續做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實行村上負責收集,鎮上負責集中轉運,進行無害化處理,污水通過管網收集治理,實施鄉村廁所革命。如今在呼圖壁縣大豐鎮紅柳塘村,80%以上的農戶用上了水沖式廁所。”大豐鎮黨委書記金燕軍告訴記者。
據介紹,昌吉州近三年累計投資2.07億元,實施了44個鄉鎮284個行政村的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并按照有完備的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完善的監管制度、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標準,配備了各類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設施,提升了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能力。預計到2019年,昌吉州將提前完成全州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覆蓋率100%的目標。
根據《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新疆將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啟動編制《新疆農村廁所糞污治理技術規程(試行)》,督促各地完成地州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加強對農村環境整治項目的監督檢查,推動建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長效機制。
執法檢查組成員、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委員、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代表人事工作委員會主任魏鋼說,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次天山環保行執法檢查所見所聞,深刻印證了這一論斷。“作為人大代表,我將繼續關注新疆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關注各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履行代表職責,加強監督,推動全區上下自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形成共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