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這一文件不僅為環保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更提出明確目標——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當前,環保產業正處于一個關鍵轉型期,面臨著業態升級、模式重組、格局重構多重挑戰,環保產業如何破解“增收不增利、發展同質化”的困境,如何平衡新技術、新領域與產業發展的關系,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在2024北京大學金融家、企業家走進西藏專題研討活動上,全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會長、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就環保產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進行了探討。李其林指出,環保產業的發展空間依然廣闊,關鍵在于如何找準定位,把握“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內涵,并以此為基礎,通過規模化發展提升資產效率,選擇適合企業特性的資產模式。他還強調了數字化手段在推動產業標準化中的作用,以及AI等新技術在服務產業邏輯中的重要性。面向未來,技術創新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性是環保產業發展的雙輪驅動,而圍繞出海和雙碳目標的積極布局,將是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環保產業的發展趨勢
問:2030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左右,您認為環保行業未來幾年可能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李其林:我們可以從三個主要方面來探討環保產業的發展趨勢。首先,近年來環保產業經歷了一次理念上的重大轉型。自黨的二十大以來,環保產業的發展邏輯已經從傳統的污染治理轉變為“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這八個字。這個轉變意味著我們的工作重點不再僅僅局限于污水處理、廢氣治理、固廢處理和噪聲治理,而是擴大到了節能降碳、碳資產管理、綠色化改造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修復等更廣泛的領域。因此,環保產業的發展需要順應時代潮流,尋找在這些更廣泛內涵中的發展空間。
第二個關鍵點是環保產業的規模化整合和提質增效的發展趨勢。我國的環保產業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萌芽,并于2000年前后迎來了主流環保公司的廣泛成立,后又歷經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這一發展過程與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同步。在第一階段,環保治理初見成效,各行各業都出現了一些成熟的公司。以污水處理為例,水務行業內涌現了大批企業,幾乎各個省份都擁有自己的水務公司或由城投平臺掌控的水務實體。全國性的龍頭企業,如北控和首創,也已經形成。但產業的屬地化特性也導致環保資產存在條塊分割的情況。
在傳統經濟運行的邏輯下,環保產業是社會成本的一部分,環保治理需要社會付出特定的費用。新時期,環保產業的第二大趨勢聚焦于如何通過規模化發展提升存量資產效率以降低成本,這可能涵蓋資產并購整合、技術改造及多項存量優化舉措,標準化與智慧化改造等新手段也被納入其中。
第三是環保產業出海帶來的機會。近年來,國際市場存在波動和不確定性,但總體來看,無論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還是針對特定地區的環境發展需求,都存在許多機遇。中國的環保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這幾年都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部分龍頭企業,比如光大水務、錦江環境、景津裝備等,都已經將業務拓展到了國外,特別是在東南亞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服務涵蓋了污水處理、固廢處理、裝備制造、大氣處理等多個領域。
這些機會的核心在于,中國在過去三四十年的快速工業化進程中積累了極具競爭力的環境技術。當前面臨的排放問題和壓力加速了技術創新的步伐,使我們的技術在國際上展現出強大競爭力。因此,盡管出海發展之路由于其他非技術原因而不會平坦,但出海之路依然充滿了機遇。此外,隨著全球對雙碳目標的關注,國際碳資產交易和平衡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機遇。我認為,圍繞出海和雙碳目標,我們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轉型期的環保產業戰略選擇
問:伴隨著大規模基建熱潮的逐漸退去,環保產業正步入一個深度調整期,您認為環保產業企業該如何破局?
李其林: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了環保產業當前面臨的一些困境和挑戰。從2018年到現在,環保產業的數據呈現出一種增收不增利的現象——營收總體上保持增長、利潤卻未見同步增長。這與整體經濟形勢、客戶的經濟狀況,以及行業內的競爭加劇都有關系。
環保產業近年來的一個重大挑戰在于技術創新。創新本身就是一項挑戰,它需要時間,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當經濟效益下滑時,對創新的投入也會受到影響。創新是一個周期性的過程,短期內難以看到成果。
此外是環保行業格局的變化。過去幾年,我們經常聽到“國進民退”這個詞,這里我們持中立態度。實際上,許多省份都成立了自己的省級環保平臺,一些地級市也成立了環保公司,包括央企在內的國有企業也紛紛進入環保領域。這表明產業發展的趨勢是積極的,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是好事。然而,這也無形中加劇了競爭,甚至有些地方形成了地方保護主義的門檻。
還有一個行業內的通病——回款難題,環保產業應收賬款居高不下。這與環保產業的業態有關,因為環保產業主要是通過向客戶提供服務、設備或技術來獲取款項,而客戶的支付能力和意愿近年來在持續下降。
基于上述挑戰,環保企業必然要圍繞新的行業發展趨勢進行創新。比如,從單純的治污轉向治污和降碳結合,開發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從而提高毛利率。通過創新來改進產品組合,創造出毛利率更高的產品,這將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在行業格局方面,每個企業要選好自己的定位。比如,大型國企可以進行資本性運營和重資產投資,因為它們有較低的資金成本。而中小企業則應專注于技術開發、產品和服務,為大企業提供配套協調。從整體看,優化全生態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至于回款問題,行業已采取了一些措施來解決,這包括行業商會和協會以及企業自身的一系列回款舉措。近幾年,政府也在不斷推出一些針對民營企業的關于回款的政策,甚至中央政府也下發了相關文件予以支持。但這一問題與整體經濟環境息息相關。未來,我們或許可以嘗試結合金融產品來處理,例如探索應收賬款打包、通過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回收或者融資來解決企業的現金流問題。
問:《2024中國環境企業營收前50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生態環境產業相關上市公司平均資產負債率達60.41%。面對不斷攀升的資產負債率,環保企業的投資決策顯得尤為關鍵。您如何看待環保行業的輕重資產發展戰略之爭?
李其林:縱觀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輕重資產配置變化。最初,環保產業以輕資產模式起家,主要涉及工程施工、產品提供和技術服務。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在2007年左右,煙氣治理領域開始引入BOT(建設—運營—移交)和特許經營權等模式,大氣治理業務開始向重資產投資運營模式轉型。水務行業從一開始就較多地涉及重資產投資運營,至今已經積累了一批相對較重的環保資產。而當前,環保產業的發展趨勢是輕重資產相結合,例如圍繞重資產業務,許多企業開始提供輕資產的運維服務和技術服務等。
選擇何種戰略具體要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來決定。在環保行業的參與者格局中,我們可以看到多元化的企業類型,包括大型央企、國企、地方投資集團、民營企業以及專精特新企業。這些企業各自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企業應根據自身的資金成本和獲取能力來決定在重資產上的投入程度。對于那些資金成本較低的企業來說,投資重資產可以帶來穩定的收益,因為擁有實體資產是穩定運營的基礎。相反,如果企業只專注于輕資產的一次性產品和技術服務,雖然訂單靈活,但往往收益一次性,這不利于企業經營的穩定性。
輕資產運營中還包括一種運維模式,即運行維護服務。這種模式的成功與否取決于企業是否能夠獲得相應的訂單。對于清新環境來說,我們采取的是輕重資產結合的運營模式。以下屬的水務板塊為例,國潤水務主要負責供排水投資運營,屬于重資產投資;而深水咨詢則以輕資產的運行維護服務為主,包括城市服務的延伸,如河道和流域管理、公園維護和運營等。這種內部輕重資產模式的搭配有助于我們在資金效率和運行效率之間找到一個良好的平衡點。
問:碳中和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環保企業與雙碳產業的聯動將有巨大的探索空間,您認為環保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又有哪些機遇可以把握?
李其林:在探討碳中和這一議題時,我們可以看到它與傳統環保企業有著緊密的聯系,同時也存在顯著的不同。碳資產交易與企業的能源使用密切相關,這與節能、新能源以及碳匯等領域緊密相連。環保企業的客戶群體主要是大型工業企業,這些企業在碳監測和碳交易方面面臨著新的挑戰,因為這些領域仍然是商業上的新生事物,正處于發展之中。
從2023年開始,碳交易市場上的交易以配額交易為主,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作為補充,但目前方法上認定的種類還不多,因此更多的是存量配額的交易。配額交易涉及的行業最初主要是火電,最近又擴展到了鋼鐵等行業。在未來,圍繞碳資產的開發和碳配額的認定服務將大有可為。這一領域不僅涉及節能降碳企業,還包括碳排放權交易(CCR)等開發企業。
從最初的咨詢公司提供的碳排放核定認定等基礎服務,到企業正在開發的碳監測設備,如二氧化碳排放監測儀器,都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目前市場上已有多種監測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的設備,而針對二氧化碳的監測設備正在開發中,這將有助于提高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碳排放數據的獲取方式主要有兩種:核算和在線監測。這兩種方式都可能帶來新的市場機會。
此外,碳資產管理也是一個充滿機遇的領域。除了配額管理之外,企業、園區乃至大型客戶的節能降碳指標管理也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可能會催生出針對這些客戶群體的碳金融服務平臺,類似于碳投行,為市場帶來新的業態。
然而,這些領域的挑戰也不容忽視。碳咨詢、監測和管理都是新興的專業領域,需要新的邏輯和專業知識。對于環保企業而言,進入這些領域需要具備專業性,并選擇合適的賽道和角度。
數字化時代的環保產業新發展
問: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全面到來,您如何看待數字技術發展對環保產業的影響?
李其林: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涉及各個行業,環保產業也不例外。在環保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有三類企業的角色尤為重要:環保企業自身、第三方服務性企業以及主流的大型科技巨頭。
文章轉載自 來源:《北大金融評論》 作者:《北大金融評論》,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