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正式印發《2019年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工作要點》。其中明確提出,深入推進100個縣開展農膜回收利用,探索建立“誰生產、誰回收”的農膜生產者責任延伸機制。同時,強化耕地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建立監測預警制度。
當前,農村環境治理正在不斷調整和深化,技術路徑逐漸走向規范,資本不斷擴圍。在此背景下,這一行業如何發展?2019年增量又在哪里?
4月11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對外公布“關于印發《2019年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工作要點》的通知。”根據《工作要求》,包括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處理及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在內的多個環保板塊有望迎來新一輪發展周期。
“2019年底,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80%,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在年底前達到100%。”《工作要點》為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制定了明確的任務時間表。同時,強化長江經濟帶、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等區域利用力度,落實規模養殖場主體責任,推行“一場一策”。
對于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福建七省整省(市)而言,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還將確保提前一年完成目標任務。并以長江經濟帶等南方水網地區為重點,促進糞污全量就近就地低成本還田利用。印發臭氣減排技術指導意見,指導養殖場戶減少氨揮發排放,加快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
而在東北,一場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也將正式打響。以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利用為主攻方向,以縣為單位推廣深翻還田、撿拾打捆、秸稈離田多元利用等技術,推進秸稈全量利用,培育一批秸稈收儲運和綜合利用市場化主體。探索秸稈利用區域性補償制度,整縣推動秸稈全量利用。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臺賬制度建設,搭建資源數據共享平臺,為實現秸稈利用精準監測、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江蘇、河南、湖南三省,加快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制定分類清單則將成為重頭戲。除此之外,針對耕地土壤污染管控而言,各地將建設一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進區,打造綜合治理示范樣板,探索安全利用模式。構建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網,以土壤重金屬、農田氮磷排放、秸稈地膜為重點,開展監測評價,建立監測預警制度。出臺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薦技術目錄,建設一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進區,打造綜合治理示范樣板,探索安全利用模式。
除了上述兩項行動外,農膜回收同樣成為2019年農村環境治理的重點。《工作要點》明確強化多部門全程監管,嚴格農膜市場準入,全面推廣標準地膜。深入推進100個縣開展農膜回收利用,加強回收體系建設,加快全生物降解農膜、機械化撿拾機具研發和應用,組織開展萬畝農膜機械化回收示范展示。探索建立“誰生產、誰回收”的農膜生產者責任延伸機制。此外,《農膜管理辦法》仍在加緊制定,并將強化多部門全程監管,嚴格農膜市場準入,全面推廣標準地膜。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國農業污染源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