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危險廢物的監管是貫穿全過程的,要求每個環節都嚴格受控,防止出現中途隨意傾倒、拋撒等行為,造成環境破壞。然而,在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運和最終處置這場接力活動中,每一棒都有失手的可能,從而出現災難性后果。因此,對每一類危險廢物的監管,都應從整個鏈條上審視,從而發現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采取加強措施,提高封閉運行水平。
以廢鉛酸蓄電池為例,其形體較大,結構穩定,應是比較好實現閉環管理的一類危險廢物,然而通過正規渠道回收的比例并不高。這種危險廢物不能實現正常管理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收集起點,由于沒有制約或經濟刺激手段,用戶意識不到廢鉛酸蓄電池是個危險的“環境手雷”,只要換了新的,舊的誰拿走了無所謂,這就給了地下收集者以可乘之機,從一開始就流入黑市。此外,廢鉛酸蓄電池堅固,一般不會損毀,好貯存,超期存放、利用普通貨車偷偷轉運等現象也屢禁不絕,導致產生量與有效回收量差別很大。
廢礦物油回收則主要失控在轉運環節。一方面,產廢單位清楚違法傾倒的嚴重后果;另一方面,交給收集公司還有收入,回收率有保證。但是,收集公司出于避稅、圖方便等方面的考慮,往往不正常處置,致使規范企業的產能閑置。
乳化液等危險廢物在處置方面存在的問題是處置能力不夠,其一般用作燃燒輔料,按比例摻雜,消耗速度慢,易形成積壓。而含汞燈管等危險廢物,因為處置設施的建造復雜,有能力的處置單位不多,并且需要長距離運輸,影響了安全處置。
縱觀每一類危險廢物從產生到無害化處置的全流程,總能發現關鍵的漏洞,這就是監管的發力點。只有把漏洞堵上了,流失量才會小,也才能保證運行的相對封閉性。對危險廢物宜分類管理,逐類分析其處置特征,量身定制嚴密的運行體系,以經濟利益或嚴厲懲處為牽引,維護體系內正常的流量。
信息不對稱是危險廢物處置領域的重大制約因素。產廢單位不知道交給誰處置最放心,負責處置的經營單位來料不夠,開工不足。收集和貯存危險廢物的公司在兩者之間穿針引線,但往往行為不規范,甚至出現互相倒賣危險廢物的現象,亂象叢生。因此,需要建設必要的交易平臺,方便企業之間就近達成聯合,降低長途運輸風險。
對危險廢物處置必須打破壟斷。過去對包括危廢在內的固體廢物污染關注不夠,項目環評時往往只有一句話:交給有資質單位處置。但對于產生幾類固廢、應怎么分類存放、該交給哪類公司處置等問題,并沒有交代清楚,因而留下了很多歷史欠賬。由于驅動力不夠,早期的投資者不多,較多采取了特許經營的模式。在當前這個階段,特許的產能遠遠不夠,應在保證投資者正當權益的前提下,放開溢出市場,鼓勵自由投資,補上缺口部分。
當前,對危險廢物處置技術日臻完善。最關鍵的4個環節,即產廢單位按規定分類危險廢物,而不是混入生活垃圾中;收集單位及時上門服務,規范貯存;長途運輸安全,杜絕泄漏、拋撒等;落地生根,經營單位資源化或無害化處置到位。如果用嚴厲的法治護航,每棒交接順暢,也就不存在環境風險了。
危險廢物處置以前是小眾產業,吸引的戰略投資者不多。現在市場激活了,應合理引導投資方向,讓所有危險廢物有序流動,并最終得到安全處置。危險廢物是工業活動必然產生的代謝產物,來源穩定,應把消納渠道設計好、布好局,防止相關風險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