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我國“十四五”開局之年,生態文明建設將進入深入發展階段。在水污染控制和水環境治理中,物理化學法是最常見且十分重要的技術手段,通過氧化、還原、中和、混凝、膜技術、吸附等方法可將水中大部分污染物去除,而此類方法的實現離不開水處理藥劑。水處理藥劑是環保領域用量龐大的化學品。隨著國家各項水污染治理政策的出臺以及各類污水排放標準的提高,原有的傳統藥劑不能很好地滿足新標準的要求,一些新型和特效水處理藥劑應運而生,為水處理原有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
為解讀和落實涉及污水處理行業的相關政策,幫助用戶了解當前水處理藥劑的類別品種、技術性能、生產工藝、規模產能以及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解決藥劑選擇和技術應用的難題,搭建科研、生產、終端用戶之間的研討與信息交流渠道,推進我國水處理藥劑和污水處理及資源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在總結往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工業環保網于2021年9月25日-26日,在武漢舉辦了 “2021年新型水處理藥劑及新技術應用論壇暨水處理藥劑展覽會”。作為企業綠色發展系列專題研討活動之一,本次會議為國內外新型水處理藥劑的產品研發和技術應用帶來了更多亮點與突破,也為企業發展提供新的機遇。會議現場,大家交流技術、展示產品、分享成果,為國內外藥劑企業、設備生產商提供最直接、最有效、最實際的市場空間和合作機會。
專家齊聚、亮點頻發,精彩輪番上演
會議一開始,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高寶玉就“混凝技術與混凝劑”介紹到,水處理藥劑趨于向高效能、低毒無害、多功能和復合化的綠色產業方向發展。高效能、環境保護、安全穩定與經濟適用將是評價混凝劑產業發展的關鍵指標。新型高效復合系列混凝劑、無毒、高電荷和高分子量的陽離子型有機高分子混凝劑、天然有機高分子混凝劑和生物混凝劑產業技術將是今后發展的重點。
上海開納杰化工研究所所長劉威重點講解了“ 除垢型循環水處理中的節能與近零排放工藝技術”。他指出,隨著運行時間的加長,水垢一定會越積越多,這是無法改變的普遍現狀,全世界都一樣。運行凈的清洗功能,使阻垢劑未能阻止成功而產生的水垢分子徹底得到清除,對金屬本體表面原有的堅硬水垢,同樣也會逐漸完成清除,循環水整個系統可以恢復到新安裝投產時的全新最佳工況水準,即達到全系統無垢的清潔運行狀態。
東華大學教授奚旦立就“稀有金屬催化氧化及其應用”話題提到,近年來通訊技術、軍事技術突飛猛進,廢水處理僅僅生化-物化-膜技術遠遠不夠!只有先改變理念,然后才能知道需要開發哪些技術、什么樣的技術?新思路才能產生新技術,清污分流、分質處理、分質回用,各種技術均有其特性和應用范圍,處理費用是實施的關鍵。
蘇州科技大學教授王文利重點講解了“新型水處理化學品在印染行業中的應用”。主要介紹了納米新材料制備及在印染與芯片清洗等多領域創新應用。納米泡功能液來自于自來水,可以替代燒堿、精煉劑、雙氧水、助劑等印染化學助劑,使得排污不含APEO、AOX及COD等。
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高寶玉介紹了“復合混凝劑對混凝-超濾組合工藝水處理效能和膜污染的影響研究”內容。他指出,PDMDAAC與PAC復合可提高復合混凝劑的分子量和電荷密度,增強其電中和作用能力和吸附架橋作用能力,強化混凝效果。PAC-PDMDAAC復合混凝劑在混凝過程中形成的絮體具有尺寸大、結構疏松、枝化度高和破碎后恢復再生能力強等特點。
東華大學教授馬承愚重點介紹了“硅烷偶聯劑改性埃洛石/Fe3O4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對印染廢水中銻的去除”。他提到,通過表征結果證明Fe3O4附著在了埃洛石管壁上,硅烷偶聯劑KH-108已經成功嫁接到埃洛石表面。硅烷偶聯劑KH-108改性的HNTs-Fe3O4復合材料能快速去除Sb+5,10min內去除率可達80%以上。在溫度一定情況下,m-HNTs-Fe3O4復合物吸附Sb(V)更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屬于單分子層吸附,且為吸熱反應;吸附過程主要以化學吸附為主,Sb+5在m-HNTs-Fe3O4表面形成了內層絡合物。研究結果說明m-HNTs-Fe3O4是一種對溶液中Sb+5 去除率高、吸附速度快的吸附劑。
武漢水之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譚銀萍向現場的與會代表們介紹了“水之國微生物強化法在污水除氨脫氮及河湖水體藍藻控制方面的應用實踐”。生物強化法指為提高系統去除污染物的能力,向廢水處理系統或者污染地投加特定功能微生物的一種工藝。水之國源于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繼承優良研發基因、打造專業自主研發團隊!坐落于”千億產業“精準醫療產業基地”;專攻污水氨氮、總氮問題,為該領域國內領先公司!
中國智能供熱制冷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常峰立主要講解了“臭氧催化氧化高級氧化在環保中的應用及前景”。隨著水資源應用的市場增加以及污水排放標準升級提標,使得傳統的處理系統已經無法滿足排放標準要求。為此,給高級氧化技術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臭氧催化氧化和高級氧化技術應用已成為治理工業高難度廢水、生物難降解有機物廢水、有毒污染物的重要技術工藝手段。 隨著對臭氧催化氧化和高級氧化技術的深入研究,氧化技術在環保和水處理領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在今后貫徹落實可持續綠色發展道路上,為我國環境事業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聯合國環境署-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學院副院長李風亭就“混凝劑產業發展趨勢分析”做了報告。他提到,要壯大環保產業,就要抓住大好的機遇、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技術創新、激發市場的動力、引導公平競爭。從“誰污染、誰治理”到“誰污染誰付費、專業化治理”的轉變,不僅是國家未來的主導方向,也將是市場需求的結果。危險廢棄物行業與傳統混凝劑行業打通,利潤倍增同時風險加大,合適的技術可以完全使得廢酸資源化。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鄭少奎對“循環冷卻水中堿度離子的緩蝕效應與結垢離子的耙向去除”進行了講解。堿度是一種環境友好、經濟易得的冷卻水系統緩蝕劑;簡化原水處理、簡化藥劑添加、簡化后期處理、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循環冷卻水濃縮倍數可行(控制鹽度并無客觀依據);碳酸鹽堿度較碳酸氫鹽有多重優勢,同時解決冷卻水系統三大問題。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楊勇重點講解了“復合微生物技術在工業廢水COD及氨氮強化處理中的優勢與應用”。他指出,傳統生化工藝處理效果不理想或不 適用,傳統物化、生化工藝處理能力有限 ,無法滿足廢水提標排放要求。復合微生物高溫條件下具有較高的活性;進水溫度超過60℃,建立了高溫生化處理系統,減除了冷卻裝置的使用,節能降耗;CODcr去除率60~75%;系統出水氨氮及總氮符合外排要求;驗證過程中未添加任何化學藥劑,可有效減少化學污泥產量;對油田廢水具有較高的抗沖擊能力;實驗進水水量50m3/d,系統停留時間72小時,出水COD在150~400mg/L;其中一級好氧池 停留時間24小時,初沉池出水COD穩定在500~600mg/L;藝可以優化原工藝流程,節約建設投資及運營成本。
重慶大學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鄭懷禮主要介紹了“水處理行業對水處理劑的若干需求”。他指出,水環境安全是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提高水環境質量的關鍵是對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工業污水處理也是如此,外加碳源需求量快速增加。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控制剛性需求,外加碳源用量增長快,市場預期大,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要求,也是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識和呼聲。工業環保網同樣沒有停下腳步,在歷史潮流中奮勇爭先,推陳出新,與整個環保行業一起,感召、凝聚每一份力量,為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長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