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趙群英指出,重點區域空氣質量監督幫扶工作中,通過充分運用衛星遙感、污染源自動監控、企業用電用能等情況,結合排污許可、信訪舉報等管理信息,監督幫扶信息化支撐平臺的專家團隊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發現問題企業。今年以來,累計識別推送問題企業3800家,經過地方的檢查核實,發現80%存在問題。
筆者認為,在重點區域空氣質量監督幫扶中,問題企業發現率如此之高,關鍵在于抓住了大數據融合比對這個核心環節。線上研判發現的數據異常情況或者邏輯性錯誤,對線下迅速查實查準突出環境問題,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各地生態環境部門相繼建成了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企業智能用電監控系統、機動車排氣監管系統等。然而,個別不法企業仍想方設法逃避監管,違法手段信息化、隱蔽化特征日益明顯。
對此,筆者認為,要善于從生態環境部門這些內部信息平臺中挖掘問題線索,甚至綜合其他部門監管信息、企業內部管理信息等多元化基礎數據,研究挖掘更多常規手段難以查到的問題線索,實施精準打擊。這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解決生態環境執法隊伍人少事多矛盾的有效手段,更是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企業利劍高懸的形勢所需。
當前,生態環境部門內部各信息管理系統中,監測監管數據在服務器“睡大覺”現象仍然較多,對數據分析研判尚不夠及時與深入。這些數據其實就是一座座金礦,只要耐心細致地分析研判,就能精準捕獲問題線索。
比如,依托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某地查處企業違反固體廢物管理制度案。執法人員在該管理系統上巡查時發現,某公司當日無危險廢物轉移申報,但視頻監控中該公司有危險廢物運輸出廠的情況,進一步調查核實,該公司竟有48車次危險廢物未開具轉移聯單,實施非法轉移。
又如,借助機動車排氣監管系統,某地查處制售、使用機動車作弊設備犯罪案件。執法人員通過監管系統發現某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監測數據異常:老舊車輛尾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比新車還要低,而且尾氣排放曲線陡降,完全不符合尾氣排放邏輯。對此,執法人員繼續深究細挖,最終會同公安部門,揪出了一個制售、使用機動車排放作弊設備的特大犯罪團伙。
筆者在工作中發現,除了生態環境系統內部數據比對,綜合其他方面的多元化數據信息,集中把脈會診,也能夠更加及時簡捷、精準可靠地獲得線索。特別是與稅務部門的數據進行融合比對,就曾查處多起廢活性炭、廢切削液等危廢非法轉移處置案件。比如,從稅務部門獲取企業用于吸附揮發性有機物的活性炭購買量,對比企業廢活性炭作為危險廢棄物的處置量,如果低于購買量,企業顯然已涉嫌非法轉移處置危險廢棄物。對比人社部門的社保信息,發現某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繳納社保的員工數量,遠遠不能完成所承接的環境監測工作量。經進一步調查發現,該公司出具虛假報告290余份,非法所得超過20萬元,最終多名責任人被追究刑事責任。
當前,各地利用大數據挖掘問題線索的意識正在逐步增強,不少地方也從中嘗到了甜頭。但總體上說,對大數據應用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大數據解析路徑還不夠多、綜合研究還不夠深。用活大數據,讓大數據成為查處環境問題的“哨兵”,及時發現突出問題、隱藏問題的相關線索,將極大提高執法效能。對此,筆者有兩方面建議。
一方面,要形成一套數據共享機制。數據沒有共享與融合,就談不上比對分析。各個數據監管平臺,分散在生態環境系統內外的各相關部門單位,有的問題線索僅從一個監管平臺的一條數據曲線中就能發現,但更多的時候,需要將多個平臺的數據進行匯總、交叉比對分析,才能發現其中的反常與端倪。因此,不僅生態環境系統內部的相關部門單位要加強溝通,還要與稅務、交通、水務、應急、公安、人社等部門加強協調,機制化實現各類數據信息及時甚至實時的交換共享。
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數據研判團隊。讓數據成為會說話的生態環境問題監督員,需要多方技術和業務力量參與的數據研判團隊作為基礎支撐。筆者建議,應針對地區產業特點和污染行業特征,優選吸納一批了解生產工藝、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等方面的執法能手加入數據研判團隊。在建立數據模型、篩選分類數據的過程中,應有專業化信息工程人員加入進來。一旦遇到復雜情況,還需要研究型專家給予必要的指導和支持,進一步提升數據研判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時效性。
文章轉載自中國環境報,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